近日,記者從廣州市民政局獲悉,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社會工委)今年委托開展的第三方民調顯示,超過93.15%的受訪市民對廣州養老服務的發展現狀表示滿意。
無論是機構養老還是社區居家養老,社會各個主體正打造因應長者需求的特色服務。據悉,廣州近年來一直積極探索具有廣州特色的“大城市大養老”模式,如今,全覆蓋、多層次、多支撐、多主體的養老服務格局已基本形成。
養老服務具體體現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記者為你一一解讀。
養老這些事
機構養老:不僅“有得住”還要“住得好”
近年來廣州持續推動養老機構建設,讓長者有得住,在“住得好”方面也是頗下功夫。
0.25m2/人
廣州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25平方米的標準規劃設置養老服務設施,目前全市共有養老機構220家,床位7萬張,從2016年起每千名老人床位數持續達到40張,58.4%的床位分布在中心城區,醫養結合服務覆蓋率達99%。
5000人
廣州率先建立了全市統一、困難失能優先的公辦養老機構入住評估輪候以及向民辦養老機構購買床位制度,三無、五保以及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的失能、高齡老人優先、無償或低償入住。目前,已有近5000名老年人通過輪候入住公辦養老機構。
4.5床/千人
廣州印發《養老服務機構設施布局規劃修編(2019-2025年)》,選址地塊65處,用地面積66.69公頃,優化養老機構規劃布局,城市更新、新建小區按照4.5床/千人的標準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滿足老年人在中心城區就近養老的愿望。
社區養老: 推進“3+X”服務改革創新
近年來,廣州也在不斷深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X”(助餐配餐、醫養結合、家政服務3個基礎項目+若干個特色試點項目)改革創新。
10分鐘
廣州正完善服務網絡,打造“10分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圈”,統籌整合日間托老中心、老年人活動站點等場地設施和資源,搭建“區綜合體-街鎮綜合體-村居活動站點”3級實體服務平臺,全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100%,今后,不到10分鐘的步行路程,就能享受多元的社區養老服務。
1036個
廣州全市長者飯堂1036個,覆蓋全市街鎮、村居,融入醫療護理、健康宣教等服務,助餐配餐服務滿意率超過90%。此外,廣州支持社會力量舉辦97個護理站,擇優遴選確定70個試點單位,以護理站為切入口推進社區醫養結合,開展家庭養老床位試點,依托養老服務機構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個人護理等6大項服務。
20.1萬人
廣州一直在加強獨居、空巢、失能等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為8類老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為全市所有老年人購買意外傷害綜合保險,資助5類困難家庭開展無障礙設施改造,資助10萬多戶本市常住的失能、獨居、高齡老年人使用“平安通”智慧養老服務。全市超過20.1萬名老年人直接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占老年人口的11.6%。
觀察:
社會力量成為提供養老服務的主體
長者的生活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多元的社會主體進行關注和投入。在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方面,廣州一直積極推動。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73%的養老床位、85.5%的居家養老服務綜合體、95%的長者飯堂、84.48%的家政養老服務由社會力量提供,社會力量已成為廣州提供養老服務的主體。全市三星級以上養老機構(58家)占全省37%,五星級養老機構(21家)占全省的53%,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也不斷提升,老年人滿意度持續提高。
在消費支撐方面,建立全市統一的照顧需求等級評定制度,由養老管理員根據評估結果制定服務方案,精準匹配供需。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覆蓋803.12萬職工醫保參保人員,人均月支付2520元,定點服務機構177家,待遇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實施高齡重度失能老年人照護商業保險,采用風險共擔的商業保險模式為符合條件高齡老人提供37項基本生活照料服務和30項醫療護理服務項目待遇,每人每月最高支付500元,實現全市80周歲及以上參加醫療保險的重度失能人員照護保險全覆蓋。
“市委、市政府連續10年將養老服務列入民生實事,2017年~2019年市本級福彩公益金用于養老服務的比例分別達到64.19%、72%、76.73%,出臺了60多份政策指引。”廣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老年人服務需求為導向深化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加強政策設計、完善服務體系、深化醫養結合、強化支撐體系、提升服務質量,構建具有廣州特色的‘大城市大養老’模式,爭創全國養老服務先行示范區,不斷提升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來自《廣州日報》—記者蘇贊 通訊員雷兵先、廖培金
想了解廣州養老院更多信息,請點擊:廣州養老天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