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老齡人口大區,浦東新區設法騰挪地方建設為老服務中心,力求以有限的資源精準覆蓋剛需老人,努力探索“大城養老”新路徑。
“如果點了美式,卻來了拿鐵,請多包涵!” 走進浦東新區洋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一樓的“記憶家”咖啡館,咖啡香撲面而來。與一般咖啡館不同的是,這里除了店長和志愿者,其他店員都是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人。
上海盡美長者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費超說:“開設記憶咖啡館,既為有認知障礙的長輩提供干預體驗,同時也能提高大眾對認知障礙癥的認識。”作為上海首批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試點街道,洋涇街道正通過“記憶家”咖啡館這樣的溫情實踐,不斷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質和生命質量。
對很多老人來說,理想的養老服務是不離家庭、不出社區。在寸土寸金的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找到符合條件的養老空間并不容易。經過多方統籌,陸家嘴街道在老舊小區集中的嶗山片區,將原來的街道辦事處辦公場地進行改建,打造了一個近2400平方米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這個“鑲嵌”在居民區里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上下4層按照功能定位,集為老助餐、日間照料、長者照護、健康管理等于一體。一墻之隔還同步規劃建設了街道衛生服務站,努力實現醫養、康養結合。
“在盤活有限資源的同時,還要善于運用各種先進技術,精準覆蓋有需要的老人,在養老服務中體現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平。”陸家嘴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志偉說。
陸家嘴街道在上海首創獨居老人風險分級管理平臺,根據老人的健康狀況、安全習慣等要素,生成高、中、低三檔風險評估等級,再將不同等級獨居老人所對應的任務和工作清單推送給志愿者、社工和居民區書記。目前,這個系統已經覆蓋陸家嘴的1444名獨居老人。
截至2020年底,浦東新區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102.78萬人,占總人口的32.9%。浦東新區民政局局長周小平說,面對日益加深的老齡化形勢,浦東新區正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努力實現“高品質養老設施供給、高質量養老服務管理、高水平養老資源集聚、高素質養老人員隊伍”的目標。
本文來自《新華網》—何欣榮
想了解上海養老院更多資訊,請點擊:上海養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