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騰訊攜手清華在京舉辦《國人養老準備報告》發布會。報告由清華大學老齡社會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與騰訊金融科技智庫共同完成。報告顯示,人們對未來養老生活較樂觀且有一定要求,但養老準備卻并不充分,69%的人并沒有做養老財務準備。
清華大學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介紹,報告側重從居民個人角度來看他們是否對退休后的經濟保障問題及解決辦法有充分的認識和完善的準備。
報告通過互聯網平臺實施問卷調研,范圍覆蓋31個省級行政單位,深入分析中國居民養老準備情況、準備意識和行動,為養老規劃和設計提供參考,也為提高國民金融素養做出貢獻。 退休養老預期美好,財務準備不足
報告顯示,人們對預期壽命、退休生活憧憬是積極樂觀的,預期平均壽命80歲,步入退休生活后會更加“悠閑”、“自由”、“享樂”。且6成以上的人對退休后收入占退休前占比要求高于50%,三成的人更是高于75%。
然而,財務準備是養老準備的核心,社會養老保險退休后收入替代率不到50%。報告顯示,91%的受訪者尚未開始做退休規劃,69%受訪者尚未做養老財務準備,僅有約1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財務準備很充足或較為充足。
有趣的是,對養老財務準備的態度上,女性比男性更為積極。有34%女性受訪者已經開始為養老做財務準備,而男性為28%。
在金融素養方面,報告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調研和分析。人們對通貨膨脹較了解,但對風險分散卻認知不足。報告認為,這可能與中國消費者對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依賴度較高有關。總體上,人們對銀行之外的其他養老理財方式缺乏認知。而對復利認識也不足,低于國際上的平均水平。
但令人欣慰的是,年輕一代對金融知識有著較高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報告顯示,25-34歲年齡段的受訪者表現出最高的金融素養,在通貨膨脹和風險分散問題上都獲得了最高的正確率。 互聯網平臺助力養老第三支柱發展
今年以來,從發布《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到試點稅延型養老保險,再到14只養老目標基金獲批并發行,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體系正在逐步形成,堪稱養老第三支柱元年。
本周,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中國基金業20周年論壇上表示,在稅收遞延政策支持下,基金行業要做好養老基金產品儲備,養老金賬戶銜接及平臺建設工作,為明年公募基金納入養老金配置盤子做好準備。 報告指出,目前商業銀行、保險經紀和代理機構等是養老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但互聯網渠道正以其便捷高效等特點吸引著年輕一代。
騰訊理財通在持續助力養老第三支柱建設。 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騰訊理財平臺負責人閆敏表示,理財通作為騰訊官方理財平臺,2014 年上線以來,一直秉持“互聯網+”的理念,連接廣大互聯網用戶和優質的金融產品及服務,為用戶提供安全、專業以及持續的金融服務。 例如,從產品功能上,理財通平臺的工資理財、夢想計劃、基金定投等功能,都在鼓勵和引導用戶為美好的將來做長期定投,為未來生活提前做規劃和保障。
在產品引入上,理財通平臺上線了貨幣基金、保險理財、券商理財、權益類基金等多類型的產品,滿足了用戶長、中、短不同期限的理財訴求。今年8月份獲批成立的養老目標基金,在理財通平臺也在同步熱賣,鼓勵用戶為養老提前做投資。
在內容服務上,也在不斷引入優質的市場資訊、投教內容、專家分享等內容,利用對用戶的理解,為不同的用戶推薦合適的內容,讓更多用戶學習理財知識,建立正確的長期投資習慣。 繼5只養老基金在騰訊理財通平臺首發后,其余9只獲批的養老基金產品也將第一時間在騰訊理財通上線。
更多南京地區精彩養老資訊,歡迎關注南京養老天地網http://nj.yanglaotiandi.com/
來源于《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