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步伐加快,我國正面臨著一場“銀發”大考。近年來,大城市養老“一床難求”成為養老領域群眾關切的問題,解決大城市養老難題是當前養老服務最集中最迫切的問題之一。
到底是“一床難求”還是資源閑置?
近年來,我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及養老床位數量都在快速增長,養老服務供給和實際需求卻不相匹配。
在國務院批轉國家發展改革委的《關于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早已提出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鼓勵民間資本、外商投資進入養老健康領域,提倡加強社會力量在養老產業的中堅力量,鼓勵養老服務開始從鼓勵非盈利性轉向運營主體多樣化發展。
然而,雖然進入養老機構的企業越來越多,受到“未富先老”問題的困擾,多數人購買養老服務的能力仍然偏低,不少養老住區項目收費過高,月租過萬元、繳納數十萬元會費等,都超出多數老年人的承受能力,這就造成公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民辦養老機構床位閑置。
據媒體調查了解,以北京第一社會福利院為例,僅能提供1100張床位,而排隊登記的老人一度超過了10000人,是可供應床位數量的10倍。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上海。上海靜安區公辦民營的樂寧老年福利院僅能提供167張床位,雖然價格在每月4000-5000元,且只對靜安區戶籍老人開放,卻仍然供不應求,導致一個床位需要等待近十年的情況出現。
而著名人口學家、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喬曉春在今年4月舉辦的第11屆清華老齡產業高端論壇上表示,經過調查發現,在整個北京市,只有10%的養老機構存在一床難求的情況,另外90%有大量的空床位。
未富先老,讓養老困難重重?
喬曉春表示,目前98.7%的北京市戶籍老人都在家里頭養老,他們沒有住養老機構,或者是住不起養老機構。
機構收費取決于老人生活能力情況和機構的類型,一般情況下,養老機構把收費級別按照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事業、民非和企業來劃分的話,那么,完全不能自理的事業單位養老機構的平均收費是3700元/月、民非是4500元/月、企業的是9800元/月,企業的收費是最高的。
如果按照離退休、養老金收入,北京市的老年人平均每個月是3456元,中位數是3300元。如果將繼續工作,包括干農活、撫恤金、企業年金,包括子女給他、房租等所有收入加在一起,平均值是4395元,中位數是3833元。喬曉春表示,將老年人的收入分布列出來便可以看出,70%的老年人收入低于5000元,80%的老年人收入6000元,90%的老年人收入低于8000元。
換句話說,全北京只有10%的老年人月收入是8000元以上。而每個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這部分老人進養老院,一般都有需求,通常就是生活不能自理,同時,對養老院的要求也相對較高。不過,企業型養老機構的生活不能自理收費標準是每個月近10000塊,8000塊依然住不起。
破解養老難,政府都有什么招?
近日民政部組織召開了全國大城市養老服務工作會議,提出今年起各地要著力解決大城市的養老難題,完善落實相關規劃,推進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擴大優質有效供給。
濟南——為非民用建筑辦養老開“綠色通道”
目前大城市養老的難點、痛點是核心城區域設施緊缺,濟南市今年全力推進老舊小區養老服務設施清欠清償工作,為315個老舊小區配齊養老服務設施。
最近,濟南市中心新開了一家36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這讓周邊5個社區的老人不僅有了娛樂休閑的去處,還讓行動不便的老人有了寄養、托養的場所。這樣規模的養老機構以前要開在市中心最大的困難就是找地難,這個新開的老年公寓原來是個閑置的商廈,屬于商業用地。為了彌補市中心養老服務設施的不足,濟南市為非民用建筑物辦養老服務機構開辟“綠色通道”,為這家開在商廈里的養老公寓辦了經營許可證。
濟南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孔彬表示,只要是非民用的建筑物符合辦養老的條件,統一地納入支持范圍,包括商業建筑用地、閑置的商場等等,明確5年之內不需要變更土地規劃的手續。
去年以來,濟南市全面啟動老舊小區養老服務設施清欠清償工作,采用追繳、置換和購置等方式,為老舊小區配齊養老服務設施。不僅是商場,舊廠房也可以用來辦養老機構,這家占地1200平方米的養老服務中心,“前身”就是閑置了20多年的舊廠房。截至目前,濟南市已為315個老舊小區配齊了養老服務設施。
南京——民政部門全程參與新建小區審核 南京市今年出臺了《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規劃要求新建小區必須按標準配備養老服務設施,嚴格落實養老設施“四個同步”,即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移交。 為保證新建小區養老設施能夠落實到位,主管養老的民政部門成為市規劃委的成員的單位,新建小區從規劃到圖紙的審核、養老設施的驗收、養老設施的移交,民政部門全程參與,規劃中沒有養老服務設施的新建小區就不能通過驗收。 南京市民政局福善處處長周新華表示,目前已先后審核了685個新建地區的養老設施,審核的規劃面積125萬平方米,如果折算成床位,相當于三萬張左右的養老床位。這有效緩解了大城市養老服務設施不足的問題。 武漢——依托“互聯網+”打造沒有圍墻養老院 在武漢,依托“互聯網+”,整合線下的養老服務提供商,將全市打造成一座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每天上午十點,家住湖北省武漢市的李昌炎老人就會通過手機訂餐,到午飯時間,熱氣騰騰的飯菜就送上門了。這種便利的養老服務模式得益于去年武漢市政府出臺的《“互聯網+居家養老”新模式實施方案》,政府建立全市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引入轄區內的餐飲店、家政點、醫療機構等服務商入住,為老人提供養老服務。老年人通過手機不僅可以預約基本的助餐、助潔、助醫服務,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還可以短期托養,并進行康復訓練。 目前,武漢市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已經整合線下為老服務商1862家,為中心城區40個街道開展助餐、助潔、助醫、遠程照護等服務。 京津冀——關注大城市養老打破地域壁壘,促養老服務協同發展 養老服務區域協同發展也是解決大城市養老難題的一個重要舉措。近年來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探索打破行政界線壁壘,在金融服務、人才培養、醫養結合等領域實行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 在京津冀區域,實行養老扶持政策隨戶籍老人走的新模式,對于跨省養老的老人,協調養老助殘卡、醫保卡的跨省使用。另外在金融支持、人才培養方面,京津冀地區也將打破地域壁壘,支持養老護理和專業服務人才在京津冀區域內流動。養老機構收住老年人,除享受養老機構所在地的床位運營補貼政策外,還可以疊加享受老年人戶籍所在的床位運營補貼政策。 更多上海地區精彩養老資訊,歡迎關注上海養老天地網 http://sh.yanglaotiandi.com/ 來源于《昱言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