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我個人原因,現提出辭職申請。”武昌一家民營養老院里,來自應城的54歲護理員王女士工作不到1周,便向院長遞交了辭職信。“我太累了,還是不適合這份工作。”
這家3年前創辦的養老院床位不多,4名養老護理員分樓層照料著38位老人,根據照料老人數量的多少,每月工資不含社保在3000-5000元之間,這是武漢不少民辦養老院的薪資水平。對于其中1名護理員提出辭職,院長表示:“無奈但也習慣了,干的時間最長的也是今年年初招的,包吃包住也留不住,尤其到了過年前后,我自己都要頂班。”
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養老護理員難招難留已成為普遍現象。
尷尬
開業半年,7位護理員陸續辭職
“剛開始做的時候不習慣,連飯都不想吃。”42歲的連女士,是該院最年輕的養老護理員,今年年初到崗。連女士照料著2樓的12位老人,其中全護理和半護理的有9位。她早上5點起床,幫老人洗漱、進餐、吃藥、量血壓、翻身、清洗衣物,一直忙到晚上8點多,每天都覺得時間不夠用,晚上12點和凌晨3點還要起來查房,為老人們翻身、換尿布。“在家里也只跟父母端過洗腳水,覺得很愧疚。我也多少次想過辭職,但是做著做著對老人有感情了,還真有點舍不得。”
而就在不久前,該院54歲護理員王女士工作不到1周,便向院長遞交了辭職信。“我太累了,還是不適合這份工作。”
劉女士是有著十幾年經驗的資深養老護理員,她陸續在4家養老院做過養老護理員,今年5月,她從洪山區一家社區養老院,跳槽到了洪山區社會福利院,跳槽前每月的工資有4000多元,現在3500元,“之前這家民辦的工資雖然高一點,但一天要做12個多小時,忙完身上不是這里酸就是那里痛,年齡大了吃不消。”
武漢民政職業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2017屆畢業生常安娜,在外地一家公辦福利院實習一個月就轉了行,她曾兩次遭到失智老人的莫名毆打。
武昌區武車四村社區頤養天祥養老院開業前發布招聘信息,應聘的7位護理員年齡都在50歲以上,其中有家政鐘點工和保姆。半年時間里,7人陸陸續續辭了職,最短的只做了兩三天。“干過保姆和家政都受不了這份工作,有的做了一段時間身體吃不消,還有的因為家中有事離開了,1年多時間里,進進出出的護理員有二三十位。”院長袁建兵告訴記者。
現狀
招不進、留不住、隊伍老
“這是第5位老人了,等下還要去隔壁房間的奶奶那里。”11月1日上午9點多,洪山區汽發社區養老院58歲的護理員孫女士,正在把76歲的李爹爹從輪椅上抱到旁邊的床上,幫老人蓋好被子后,她捏了捏自己的肩膀,又捶了捶后背,喘著氣走出了老人的房間。“爹爹有點重,抱的時候還是有些吃力。”
“招不進、留不住、隊伍老,這是目前武漢養老服務市場最大的尷尬。”武漢市養老機構協會副會長王敏在武鋼旗下養老院干了15年,據她觀察,養老護理員目前年齡普遍在50歲以上,文化素質較低,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薪資待遇和社會認同度不高,在她的印象中,除了2016年,武鋼旗下養老院每年都在招養老護理員。“帶一位護理員來工作,現在最高獎勵1000元,但還是招不到什么人,偏遠的貧困山村和大專院校都去招過。”
不僅是民辦養老院面臨這樣的難題,部分公辦福利院也是如此。去年3月,武漢市社會福利院恢復養老業務后入住200多位老人,急需增加養老護理員。該院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個月的試用期內,應聘的養老護理員流失率非常高,每次只有幾個人留下來,而且年齡都偏大。
記者走訪了解到,武漢養老護理員工資大都在每月3000元-5000元左右,低的只有2000多元。有院長表示,確實想再提高護理員的待遇,但除去租金、護理員工資、水電費等各類開銷,養老院一年下來僅是微利。
希望
95后姑娘當上養老院護理員
“現在正忙,麻煩您先等一下。”10月30日中午11點半,20歲的陳芳正在武漢市社會福利院6樓的餐廳里,為20多位老人打飯,最后打的3份飯菜依次端到生活不能自理的3位老人桌前。餐廳椅子不多,她只能在桌邊蹲下身,拿起勺子一點點地喂進老人嘴里,每喂完一位老人,起身后都要跺跺蹲麻了的雙腳。90歲的張爺爺吵著說只吃包子,三四次把陳芳端來的飯菜推到一邊,擔心老人營養跟不上,陳芳又是哄又是勸地說了十幾分鐘,老人才終于肯張嘴。“少一點耐心還真做不了這事。”
6樓是醫養結合樓層,工作最為繁重。“你這個孩子是不是傻,怎么選擇做這個”,今年4月剛來福利院時,她曾遭遇同樓層養老護理員的非議,但她并沒有理會,堅持做到了現在。“多學點知識可以用來照顧父母,現在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老人,這行業將來很需要人,如果大家都不做,老了住養老院誰來照顧呢?”
像陳芳這樣的90后在養老護理員隊伍里屈指可數。武漢民政職業學院是湖北首家開辦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校,然而,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和收入原因,該專業2017屆畢業生進入養老機構工作的不到5人。
“目前招生有了一定的改觀”武漢民政職業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一位負責人介紹,2013年-2016年四年間,該院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招生人數分別為10人、30人、5人、3人,去年獲批單獨招生后,2017年和2018年招生數分別為62人、57人。
但也有擔憂,年輕人從事養老行業流失率仍較嚴重。有數據表明,從全國養老職業教育發展來看,養老護理相關專業畢業生到崗第一年的流失率可能達30%,第二年50%,第三年70%甚至更高。
拿什么留住養老護理員
市民政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武漢失能老人約有5.3萬人。按每3位失能老人配備1名護理員的國際公認標準,武漢養老護理員至少需要1.7萬多人。如果5.3萬失能老人,加上全市24萬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按照2012年出臺的《武漢市社會辦養老福利機構管理辦法》,社會辦養老院里6位老人配1名護理員,依據這一標準,武漢養老護理員潛在需求量在4.9萬人左右,實際需求量更大,但目前全市養老機構養老護理員不到5000人。
武漢也在想方設法增強養老護理行業吸引力。今年5月,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印發通知,明確對已取得國家養老護理員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初級工職業資格證書,并在我市護理崗位連續從業2年以上的人員,分別給予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的一次性獎勵;對已取得國家護理員職業資格證書,并持證在我市護理崗位連續從業滿2年的,從第三年起,發放護理崗位補貼,補貼標準為每月100元。
去年10月,武漢舉辦首屆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競賽,大賽第1名選手獲得“技術狀元”稱號及專項獎勵,前10名選手獲榮譽證書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競賽的目的在于提升養老護理員服務技能,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同這一職業。
“武漢出臺的養老護理員補貼政策,體現了有關部門對養老護理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視,提升了護理員待遇和職業榮譽感,有利于‘留住人’。”民政部養老咨詢管理專家、江漢區社會福利院書記熊承剛表示。而一些民辦養老院院長認為,去年9月人社部發文取消包括養老護理員在內的一批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從事相關工作目前幾乎“零門檻”,上述補貼政策已難以吸引人進入養老護理行業,建議有關部門針對相關專業學生和入職滿一定年限的養老護理員制定新的激勵政策,同時加大對在崗護理員的培訓力度,希望社會力量興辦更多專業的培訓學校。
更多武漢地區精彩養老資訊,歡迎關注武漢養老天地網http://wh.yanglaotiandi.com/
來源于《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