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歲和112歲,是目前上海最高壽男女壽星的年齡。上海百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516人。每10萬人之中,就有17個百歲老人,比聯合國定義的長壽地區標準翻了一番還多。
長壽老人多,是一個地區的福祉,也是經濟發達的標志。但硬幣也有另一面——“老齡化”的趨勢正在這座城市日漸加深。
不用多列舉數據,每個有老人的家庭,都能深刻體會到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隨之而來的,有社會資源分配的考驗,有公共產品供給的缺口。解決“老”的問題的迫切性,正在日益凸顯。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和今年內兩次來滬,都格外關心上海的養老服務工作。一次看望社區托老所的老人,一次視察社區老年用餐點, 他講得明明白白:人民的幸福生活里邊,很重要的就是老年人的幸福怎么樣。
“老齡化”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美國學者將此稱為“歷史上未曾出現的社會現象”。即使發達如紐約,據獨立研究機構“城市未來中心”的報告,因為支付水平超出政府財政能力,老年人尤其是年老的移民,近年來相當一部分受到了貧困、疾病等眾多風險的困擾。
如果按戶籍人口算,上海的老齡化率實際上已經超過紐約,但經濟實力還有不小的差距,GDP只是紐約的一半,人均GDP更只有后者的六分之一。因此,別說發達國家也沒啥好辦法,就算有,以目前的發展水平上海恐怕難以照搬,只能靠自己探索出治理之道。
這一條治理之道,恐怕不是輕飄飄一句“多發點養老金、多建點養老院”就行。從人口結構看,上海的老齡化將繼續深化。雖然目前養老金支付仍然處在合理水平,但隨著年輕勞動力逐漸減少,老年人口增多,全社會財富增長和資源分配將面臨更復雜的局面。還遠稱不上富裕,現在的惠民政策,不能不考慮長遠的可持續性。
這一條治理之道,更不能搞成政府的大包大攬。國際上已有太多前車之鑒,高福利養老最終把整個社會的發展拖入泥沼。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其實有獨特的優勢,無論是家庭成員的慈愛敬孝倫理秩序,還是鄰里之間濃濃的人情味,用好了都是老齡化社會的潤滑劑,但這需要基層治理能力的進一步深化,組織群眾、發動群眾,激發居民主動參與家園建設,建構一張全民參與的“養老之網”。
養老服務,要有“治理觀”,就必須善用市場和科技的力量。不少人“談老色變”,但人口老齡化并不完全等于壓力,更有康復、護理、養老等服務消費的新需求,并為智能醫療等新技術提供廣泛的使用場景。上海身處的長三角地區,消費實力在全國數一數二,這意味著未來有一個龐大、開放、交融的養老服務市場,引導、培育好了,可能就是下一個十萬億級風口上的產業。
組織和發動全社會的力量,以更少的成本、更低的代價為市民提供更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治理服務。在過去的幾年中,上海一些探索和作為令人印象深刻,英國前衛生大臣保羅·伯斯托到上??疾旌?,有兩點令他感佩不已,一是成本低廉、經濟有效的居家和社區嵌入式養老體系,二是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遠程監控老人的健康風險,降低了社會照料成本。他回國后撰文表示,“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這將改變的醫療行業”。
但這條路還很長,應對老齡化將是一個長期作戰的過程——到2030年,上海戶籍人口中40%將是老年人,2050年上海60歲以上老年人預計將達44.5%,超過日本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未來還將遇到什么問題,是目前難以預料的,也確實沒什么捷徑,唯有時時刻刻從群眾的需求和問題出發,扭住難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養老問題,實質考驗的是一座城市綜合的社會治理能力,最終目的是給人民以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市的核心是人,從呱呱墜地到兩鬢染霜,無數人在城市出生、生活、老去……城市不僅是奮斗和完成夢想的地方,更是日日伴隨每一個人的溫暖、安全、可靠的家園。給予老人充分的關懷與愛,其實就是關懷每一個自己。
更多上海地區精彩養老資訊,歡迎關注上海養老天地網http://sh.yanglaotiandi.com/
來源于《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