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新動力”中國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公益主題論壇在京舉行,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發布了由摩根大通公益支持完成的《2019中國大學生養老服務就業意愿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超七成大學生工作期待薪酬為3001-7000元。
報告顯示,女性是我國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大學生的主要性別構成,占比超75%。而高職、高專等職業化教育是我國養老服務高等教育的絕對主體,占比近90%。在這其中老年服務與管理、康復治療、護理等是目前養老服務高等教育主要相關專業。
“這份調查與幾年前相比體現了很多積極的變化,比如有超過7成的大學生考慮到養老行業發展的前景而選擇就業。同時家庭支持的比例也有令人欣喜的變化,至少有過半家庭持中立或支持的態度。有超過7成的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大學生表態愿意從事養老服務工作,但這也取決于學校的教學以及實習機會的提供。”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養老研究中心成緋緋主任在肯定這些積極變化的同時,也提出在這一過程中“隱形”的就業發展的公平性問題,例如目前年收入8萬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是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大學生的主要家庭背景,其中農村戶籍學生占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學生占比超過三分之二。
從就業意愿調查結果分析,超七成我國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大學生愿意從事本行業工作,但受性別、出生時間、戶籍所在地、戶籍類型、家庭年收入、所在年級、專業分布、實習機會等因素影響,會有波動。
健康管理、康復護理、行政管理是我國大學生愿意從事的養老服務工作前三大類型,偏向專業化。而3001元 - 7000元是超七成我國大學生期待的養老服務工作稅前薪資水平。
報告提出了提高我國大學生從業意愿的挑戰:一是地方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升,補貼機制建設仍在起步;二是人才培養體系結構較為單一,學歷教育發展相對遲緩;三是學生培養規模仍然不足,且流失率相對較高;四是學生實習機會相對缺乏,專業應用性需要進一步提升;五是學生就業信息獲取不充分,與人才需求機構對接不足。
報告提出了提高我國大學生從業意愿的建議:一是進一步加大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大學生就業支持政策力度;二是提高補貼水平和覆蓋面,減輕大學生就業的后顧之憂;三是拓展各類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機制,強化應用性培養導向;四是豐富學生養老服務就業渠道,增強信息獲取的便捷性;五是完善大學生養老服務創業激勵機制,推動年輕力量進入。
為了讓更多大學生能夠選擇進入養老服務行業,解決自身就業發展困境的同時,滿足中國老齡化人才供給嚴重缺乏的矛盾,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都在行動。
更多成都地區精彩養老資訊,歡迎關注成都養老天地網
http://cd.yanglaotiandi.com/
來源于《公益時報》—高華俊、李靜、張棟、李安琪